论坛简介
Forum
年11月14日,“绿色建筑与低碳技术国际学术会议”以线上会议形式召开。当日下午两点,分论坛一以“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土建筑”为主题,邀请了重庆市设计院有限公司总经理、重庆大学教授褚冬竹,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翟辉教授,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周凌教授,浙江大学教授贺勇,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何崴,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镇规划院副院长郭海鞍教授,同济大学副教授董楠楠,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吴瑞老师等共8名专家学者共同交流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褚冬竹教授和翟辉教授担任本论坛的主持人。
01
社会责任视角下的中国乡村与乡土:基于世界的坐标
褚冬竹
重庆市设计院有限公司总经理、总建筑师,重庆大学教授
报告以乡村可持续发展这一世界性命题背景下的中国担当、中国道路为着力点,并借用三部书名作为演讲的三个小标题——“平凡的世界”“山乡巨变”和“可见的与不可见的”。以三个层次讨论了世界范围内乡村之于城市的价值、中国乡村发展历史进程、当代乡土与乡村建设中的社会责任。演讲通过展示亚、非、欧、美等不同国家乡村发展的实际状态切入,简要梳理因各国经济文化差异形成了不同的乡村发展路径特点。其中,中国道路既不同于发达国家,也不同于欠发达国家,而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强调社会责任和整体利益,积极有序、多方参与的乡村可持续发展之路。面对共同富裕、文化传承、人才发展等迫切需求,与城市相比,乡村作为平凡而质朴的世界,如何在积极发展的思路下依然保持乡土本色、文化记忆,如何以中国制度优势将城市力量、国企力量、高校力量等多方组织起来,重新反哺乡村,担当起新时代乡村建设和乡土文化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具有计划性、协调性、前瞻性的“社会责任”,成为规划与设计从业者仍需不断思考的命题。褚老师以其负责的南江华润希望小镇(四川省巴中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为例,紧密配合华润集团作为领军央企在乡村振兴中的实施战略和创新导向,提出了自己面对上述问题的思考与工作进展。
02
从乡土智慧到建筑能力
翟辉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教授
报告通过对大理和香格里拉新老民居的对比,认为今天乡村民居的形式、风格、体量等与传统乡土建筑产生了断裂和脱节,但其中仍存在着“原型”。在此基础上,报告提出了若干发人深省的问题:以今日之眼光看过去之乡土建筑,其中确有许多“建造智慧”值得我们学习、承继和思考;而以未来之眼光看现在的乡土建筑,我们现在的乡土建筑还能有那么多的“建造智慧”留给未来吗?未来的地域性建筑会继承传统乡土建筑的哪些优良基因呢?我们可以构建一系列明晰的乡土建筑“智慧体系”模型数据库,作为乡土建筑教育、未来的乡土设计和地区性建筑设计的基础,使乡土技能和乡土科学成为当今及未来的建筑学的专业知识建筑能力吗?我们可以创造出新时代的作为乡村“母体”的、确定地区的乡土建筑模型系统和模式语言吗?
03
从中国古代城乡关系到古城古村空间更新
周凌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
报告从中国古代城乡关系入手,认为中国古代的城市形态是文化传播的结果,房屋样式和建造方式也是文化传播携带的结果。古代人群点状聚居,迁移时候通常会携带完整的建造技术、生活习惯以及语言,在新的地点形成新的自治单位,再逐渐融入新的环境。在此基础上,周凌教授以贵州黔南某县城文庙复原等实践案例,展示了历史研究如何融入城市更新和乡村更新,历史信息如何保留传递到新的环境中。
04
从民间智慧到数字乡村:乡土建造的观察与设计实践
贺勇
浙江大学教授
报告以“数字乡村”作为切入点,认为数字时代的乡村产业、乡村治理、乡村生活正在发生迅猛改变,乡村与外界交流的边界也在急剧扩张,在全球性的语境之下,我们需要重新深入思考当代乡土建筑的特征与内涵。当下乡村,随着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的此消彼长,乡村的人群构成及其社会关系变得愈加多元复杂,建筑师只有深入理解乡村当下内在的复杂网络特征,才能让新建筑真正融入乡村的经济产业与日常生活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设计实践上,乡村/乡土建筑应该采用一种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特别是在材料选择、形体塑造方面,从地域出发,但不拘泥于地域与传统,从而尝试营建出基于当代语境的新乡土建筑。
05
乡村日常的学习与转译
何崴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报告以“乡村日常”作为切入点,总结出乡村建筑设计实践包涵着3个方面的方法:总体设计,社会设计,转译设计,而其中的转译设计就是对乡村日常的一种学习和转译。接着,何崴教授以河南修武县宰湾村的实践为例,进行了详细描述,展示出如何通过细腻的设计保留住乡村的日常历史痕迹与生活记忆,并把不同时期的普通事件通过转译保留和镌刻下来。讲座结尾,何崴教授抛出了几个问题与同行讨论:如何看待普通乡村中的日常?如何发现“混乱”背后的逻辑?如何用小动作激发活力?如何让被忽略的事件变为集体记忆?
06
文化引领下的乡土建筑更新实践
郭海鞍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城镇规划院副院长
报告首先分析了乡土文化和乡土建筑对于城乡建设的重要意义,阐述了乡土建筑在塑造特色城乡空间的重要价值,然后指出当代新乡土建筑创作应该注重传神,也就是意境恢复;而不必过分纠结于传形,也就是所谓元素符号的牵强附会。当代新乡土建筑的创作与更新应该通过历史文本、匠人工艺、以及乡土材料的创新利用来实现,与时俱进地发展与创作!接下来又通过中国院长期以来的乡村实践案例阐释了在不同建造条件下,采用轻微介入与低碳环保的策略,创作当代中国新乡土建筑,实现乡土文化的延续与发展。
07
低碳乡村的景观途径与探索
董楠楠
同济大学副教授
报告以“低碳乡村”作为切入点,通过对景观途径的探索提出了乡村景观中的若干问题:乡村碳汇提升与乡村生态空间治理的关系是什么?乡村碳汇提升在乡村生态修复中如何实现?以及如何实现乡村碳汇提升的有效性与精准化评估?董老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系统性的回答与总结,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复合水体的设计与建造。
08
西部乡土建筑的共享介入
吴瑞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讲师,垣建筑主持建筑师
报告以西部乡村的教育现状为背景,借用“陕西首个乡村希望工程校园图书馆”(高新六高图书馆)的设计实践为例,展现了社会力量参与建设乡村教育事业的博爱精神。同时,报告阐释了在西部乡村校园中如何通过精心的设计操控创造适宜性公共空间和共享场所的可能,并建立起“场所、生活、空间、结构”四位一体的乡土营造策略。最后希望通过更多共享性空间的介入来改善农村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获得充满生机的场所。
论坛小结
在我国大力实施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村建设与乡土建筑得到越来越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