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江的日子

我年调出南江队,现在已经20多年了。当年还是小伙子,而今已是七旬的老翁。虽说人调走了,但对曾经工作过的南江队抱有深深的情谊。回忆在队工作的情形,现在还记忆犹新,特别是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工作的那段岁月让我很难忘。

年南江大队在接受地质部下达的全国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任务后,安排我承担奉节幅的工作。该图幅与其他几个图幅相比,工作难度相对较大,一是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岩溶发育;二是地形切割强烈,山高坡陡,其中瞿塘峡、巫峡、大宁河“小三峡”都在普查范围以内,当时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巫山县也在图区内,交通极为不便;三是该图幅所辖地区位于四川与湖北交界的盆地周边贫困山区,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十分困难,一些没有住处的百姓甚至住在山洞里,我们在这里工作、生活极为不便;四是我本人以前从未承担过这样大型的项目,在技术水平、组织管理上压力很大,担心完不成任务影响到全队的声誉。在我信心不足,犹豫不决的时候,队领导和同志们及时给了我鼓励和帮助,让我下定决心勇于承担起这项重任。现在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工作确实很辛苦,但在胜利完成任务后,心中又是无限的喜悦和自豪!

接受任务后,我很快组织了野外踏勘。在人员组织上,由于大队当时同时承担着几个图幅的普查任务,技术人员很紧张,没有选择的余地,分配的男女老少都得编入普查组。如罗祥康、肖明志等,岁数较大,体力比较差,还患有高血压、胃病;年轻的如梁英、李明伦、鲍金蓉等,刚从“七·二一”培训班出来,都马上加入了这项工作。根据图幅情况和人员状况,分成了四个普查小组开展野外调查。工作中首先遇到的就是没有公路,汽车用不上,出门就要走路、爬山,天黑了就住在老乡家里。有时候天色已晚,还未赶到预定住的地方,只有打着手电筒相互牵着走。调查中吃住困难,大家都要背上水壶、饭盒和干粮,地形图、地质锤、罗盘、放大镜是必带的。干粮吃完了,就在老乡家里煮点土豆、苞谷充饥。在夏秋季节,高山和平地的气温相差很大,我们出发时穿的单衣,上了山后就要穿棉衣了,晚上睡觉还得盖被子,很多人身体不适应,常常引起感冒发烧。遇上暴雨打湿了衣裳,只有穿着湿衣服冒雨前进,赶到有老乡的地方烧火烤干衣服。为了不影响任务计划的完成,大家经常是带病坚持跑,管它腿扭了也好,脚板打起血泡也罢,咬紧牙关忍着疼痛,背着水样在崎岖的山路上继续前进。

最艰险的还是普查中的岩溶专项调查工作。该区石灰岩分布面积大,为了查清岩溶发育规律和岩溶水的赋存条件,对暗河、溶洞的调查,是必须要索取的资料。在溶洞调查中,当时没有通讯设备,又没有先进的测量仪器和照明设备,洞内洞外无法取得联系。遇到洞内岩溶洞页很多,层层叠加,延展很长,加上还有水潭,工作起来就很困难,稍不小心就会掉进水潭,非常危险。一天工作下来,又渴又饿,一些比较大的溶洞甚至要几天才能完成。记得一次在奉节七跃山上调查天坑地缝时,我在洞里迷了路,在石洞内来回攀爬了好几个小时才找到出口。

我们的野外调查工作就是在那么艰难的条件下克服各种困难,经过一年多的时间顺利完成了任务。调查面积多平方公里,收集了丰富的水文资料,编制出的成果报告经国家审查验收后,获得了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我本人也受到了奖励。小组在总结座谈的时候,很多同事都说:“我们的工作确实很辛苦,能顺利地完成任务,我们更十分自豪!”艰苦复杂的工作环境锻炼和提高了我们的技术能力,同时也培养了我们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三十多年过去了,最感到欣慰的是,我们的普查成果已为国家和地方经济规划、开发所利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三峡工程前期论证、地质灾害治理、城市搬迁等,还有一些旅游资源也已经开发,如奉节的天坑地缝、巫溪红池坝、巫山“小三峡”都成为了旅游胜地。

赞赏

长按







































中科白癜风暖心公益活动
苯酚的危害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njiangzx.com/njxjd/530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