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保护你南江高度濒危民俗爨坛戏

不少市民对《巴山号子》《翻山铰子》本地民间艺术耳熟能详,那么,对于流传于南江县境内的爨(音cuàn)坛戏又知道多少呢?

什么是爨坛戏?学名“傩戏”是祈福祭祀的民俗戏曲

南江县文化馆非遗中心主任李杰介绍,巴中民间把爨坛戏称“大铺盖席子戏”,分为“文坛”和“武坛”两种,是一种祈福祭祀的民俗戏曲,其表演也仅限于部分农村地区。目前,南江仅有3位传承人,其中两位已年逾70岁。

传承人李培勇穿着特定服饰表演过刀桥

他介绍,爨坛”又称“庆坛”。一些地方志记载:“经径尺之石,供于堂中右角地下,名曰“罗公坛”。除朝夕供奉外,每届三年,必延巫于家,杀猪致祭,名曰庆坛(爨坛),同时,“爨”字在古代为表演小戏,“爨坛”一词的实质含意应为表演与宗主神有关的地方戏,学名为“傩戏”。“傩”是指“行步有节奏的样子”,指表演这种民间小戏的步法。

有什么意义?引导教育人们积极向上、感恩生活

李杰介绍,文坛具有一定的娱乐性质,也称“耍坛”,分为丑旦和花旦两人进行戏曲的演出,或丑旦的单独演出,语言为川东北方言和白话,少数还包含文言文。“文坛”是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教育人们尊老爱幼、积德行善、勤劳耕织、尚文进取。

“武坛”包括过刀桥、过火石等演出。过刀桥以前是由两人一组抬一把刀扛在肩上,由表演者赤脚踩在刀锋上,一边行走一边唱戏;过火石是将烧红的木炭铺在地上,由表演者赤脚走过,“要求演员有极高的功底,要经过很长时间的训练才行。”李杰说,“文坛”和“武坛”除了是一种表演形式,更在于引导教育人们积极向上、感恩生活。

爨坛戏常要演出一天一夜,也有演出几天甚至十余天的,剧目众多,经常变化,如《梦中哭竹》《王祥卧冰》《安安送米》《孟姜女》等,表演中需加上较多顺口溜。

怎么表演?上“刀山”下“火海”表演者完好无损

据介绍,目前南江爨坛戏的传承人仅有3人,其中两人已年逾70岁,另一位也近50多岁。爨坛戏目前仅存在南江县流坝乡梅林村。

花旦和丑旦演出

梅林村今年48岁的村民李培勇是爨坛戏的传承人之一,其爨坛戏的功底由家族传承,16岁时跟爷爷学习,因为该戏对功底要求高,他学了14年,直到30岁才单独表演。他曾经练习过刀桥时割伤了脚,练习过火石时脚被烫伤。

李培勇表演了过刀桥时事先准备一个木架固定装置了12把特质刀具,刀锋朝上放置,十分锋利。“刀要越锋利越安全。”李培勇说,表演时保持平衡是关键,所用刀具的制作工艺要求也非常高。随后,李培勇穿着爨坛戏服在刀锋上行走,如走平地,让人惊叹。

如何传承?本是家族传承无人愿学只得另招徒弟

南江县文化馆副馆长李天惠介绍,虽然部门对包括爨坛戏、巴山号子在内的民俗文化采取了诸多保护措施,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拿爨坛戏来说,其基本为家族传承,且仅传男不传女,同时现在很多年轻人对爨坛戏的接受程度低,导致传承人缺乏,加之市场原因,表演爨坛戏收入甚微,李天惠担心该民间艺术会失传。

李培勇说,他本想把爨坛戏传给儿子,可他不接受,另外两位传承人是他的长辈,同样难找传承人。虽然是家族传承,因不想让这一民俗文化失传,他和两位长辈招收了3名徒弟,希望他们能将这一艺术传承下去。此外,他表示自己手中有近百本关于爨坛戏的书籍,由于年限已久,书籍损坏,希望能将这些书重新印刷,并传下去。

来源:巴中晚报

赞赏

长按







































北京哪家医院看皮肤病白癜风最好
怎样能够治愈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njiangzx.com/njxll/650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