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协作共奔小康产业扶贫结硕果南

南江县位于四川省东北边缘与陕西省交界处,属于秦巴山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年汶川地震重灾县,境内地形复杂,溪沟纵横,山多地少,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截至年底,全县仍有2.74万人未脱贫。

  年开始,在新一轮浙川东西部扶贫协作中,我市缙云县帮扶巴中市南江县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实行杨梅、缙云烧饼、茭白“红黄白”三色协作精准帮扶,三年来共投入帮扶资金1.1亿元,规划项目37个,聚焦产业扶贫主线,带动新的经济增长点,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奔康内生动力。探索出了一条秦巴山区脱贫奔康的新路子,为南江县脱贫攻坚和巩固脱贫成效提供了强劲助力。

  烂泥田里长出“金疙瘩”,“小茭白”形成“大产业”

  采茭、收茭、选茭、运茭……9月,巴中市南江县红光镇柏山村亩茭白产业园喜获丰收。每天,这里都有多公斤茭白被收割然后交易。

  “今年能产值35万余公斤,收入万余元。”产业园业主马明算了一笔账,按40%的利润算,今年他能净赚60余万元。

  曾经的红光镇柏山村是传统的农耕村落,村民祖辈种植传统水稻收益很低,部分烂泥田连水稻也种不了成了撂荒地。

  年4月6日,素有“茭白之乡”之称的缙云开展“千里送茭苗”活动将茭白引进这里。

  “茭白是什么?怎么种?卖给谁?”刚开始,村民顾虑颇多。缙云县挂职南江县委常委、副县长汤碧荣提出先试种后推广,挨家挨户做工作,最后在红光镇茨竹村,长赤镇莲池村、永新村建立了3个茭白试种基地,共试种茭白65亩。通过努力,当年茭白试种就非常成功,长赤镇莲池村的贫困户刘昌国试种的2.1亩茭白,亩产收益近万元,这比种植传统水稻收入提高近10多倍,茭白被当地群众称为烂泥田长出了“金疙瘩”。

  有了好效益,村民们的积极性自然就调动起来了。缙云的挂职干部和农技专员将缙云摸索了30年的茭白种植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南江人民,年帮扶连片发展余亩,建立2个冷链库、2个交易市场,带动人贫困户增收,解决了多人就近就业。通过产业扶贫,农户掌握了整套技术,实现了“要我种”到“我要种”的蜕变,贫困户马显福、康庄通过茭白收益数十万元,从贫困户成为了小康之家。

  茭白产业是第一个启动、第一个落地、第一个出产品的浙川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到年,南江县已经发展茭白近亩,分布在6个乡镇,三年来累计发展茭白亩,带动多贫困群众增收受益。

  从垂头丧气到“杨梅吐气”,缙云杨梅成为脱贫“红宝石”

  南江和缙云两地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相近,而且南江的雨季更靠后,非常适合种植杨梅。

  南江曾经也种植过杨梅,但是因为缺乏技术,杨梅水土不服,引种的“东魁”杨梅死了一半,勉强挂果的也是个小味酸。就在果农都垂头丧气的时候,缙云的农技专员出手了。

  缙云县是杨梅大县。扶贫协作开展以后,缙云县发挥杨梅大县优势,为南江杨梅园改造提升送技术、送资金、送树苗。南江所需,缙云所能。为精准帮扶,缙云县派出杨梅强镇舒洪镇、强村仁岸村与南江县红光镇、黑池村对口结对,同时选派资深杨梅技术人员何志忠连续三年驻村指导,手把手地带出当地二十几个杨梅种植技术人员。

  走出去带进来,缙云县还邀请南江杨梅种植地镇村干部、致富带头人多次到缙云参加杨梅采摘节,品尝浙江“最甜”杨梅,参观现代化杨梅园和杨梅深加工企业,不断提升杨梅科学管理水平和杨梅产业发展信心,借力东西部扶贫协作,成功打造南江“红光杨梅”品牌,成都、广元、达州,重庆、西安、汉中等周边市县的游客都慕名前来采摘杨梅,供不应求。

  在移栽杨梅植株减半的情况下,南江杨梅销售收入却不减反增,突破了多万元,全村51户贫困户人均通过“杨梅扶贫计划”增收受益。丈夫长期外出务工的贫困户戴金艳,因2个小孩读书不能外出,她就在杨梅园就近务工,80元一天,一年下来工资收入就有1.8万元,再加上年终分红和土地流转,杨梅产业的发展可以给她家带来3万多元的增收,目前,她还成为了技术型的新农民,剪枝、施肥、疏果等都是一把好手。

  南江县浙川东西部杨梅园的成功打造和转型升级可谓“一鸣惊人”,实现了从“垂头丧气”到“杨梅吐气”,从“川东北唯一”到“四川第一”的蝶变,成为了四川省最大的杨梅基地和中国纬度最高的杨梅产业园。目前,南江杨梅产业园规模从原先的亩发展到了多亩,可接待游客10万多人,年收入多万元,带动当地人均收入增加0元以上。杨梅已成为当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一块“红宝石”“摇钱树”。

  掌握致富技能,缙云烧饼“烤”出美味生活

  今年国庆长假,南江县的“烧饼西施”张海燕将烧饼摊支到了当地景区光雾山,每天早出晚归忙活了8天,赚了好几万元。“以前是丈夫在外打工,自己只能在家带小孩,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现在自己赚得不少,想怎么花就怎么花喽。”张海燕是烧饼产业植入南江后的第一批受益群众,说起这几年的生活变化,她笑得特别灿烂。

  “缙云烧饼”是缙云县的传统小吃,是当地的品牌致富产业。年6月,缙云县围绕“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目标,把“缙云烧饼”富民产业引入南江县。

  同年6月18日,南江县组织多名群众前往缙云县学习“缙云烧饼”制作技术,张海燕正是其中之一。通过3天集中学习,她很快掌握了这门技术。

  三天后,南江县红光镇举行年杨梅采摘节,人头攒动。师傅现场指导“缙云烧饼”制作技术,“甜的卖3元一个,肉的卖5元一个,当天就卖了多个。”当天,张海燕粗算了一下师傅一天的收入,觉得经营“缙云烧饼”很有前途。

  于是,十天不到,张海燕在南江县沙河镇洛坪街上的“缙云烧饼”铺子开张了,面积约50平米的小店,开业仅5天,收入就达到了余元。曾经因家中老人生病致贫的她,开启创业之路,“现在哪儿有节庆,我就到哪儿去卖烧饼。”

  截至目前,参加南江县“缙云烧饼”培训的贫困群众共人,学员学成后先后在成都市、巴中市、南江县城、沙河镇、长赤镇等地成功开店创业。

  南江县委常委、副县长汤碧荣介绍,将“缙云烧饼”引进到南江,通过全免培训传技能、全程跟踪优服务、全面宣传助推广、全面激发强动力,多措并举,授人以渔,激发“源头活水”,切实让南江的群众分享了缙云烧饼富民产业的红利。

  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在新一轮浙川东西部扶贫协作中,缙云-南江两县紧紧围绕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深化区域合作,狠抓产业扶贫,并通过产业扶贫助推就业扶贫、消费扶贫和技能扶贫,不断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成功打造了茭白产业园、杨梅产业园、雷竹产业园。如今的南江,万亩茶叶、万亩金银花、万只南江黄羊、千亩金丝皇菊、千亩蓝莓、千亩食用菌、千亩葡萄、千亩大果红花山茶油、千桶中蜂……融入了浙江元素,打造出了川东北产业扶贫一道靓丽风景线,带动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南江县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缙云经验、缙云智慧、缙云方案。

信息来源:丽水日报丁罡姚驰刘奇陈炜

责任编辑:孙蓓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njiangzx.com/njxll/921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