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深入了解某地从地名入手,看地理文化

你会对你曾经你去过的看过的地方有丰富的记忆和感受吗?透过它们带给你怎样的视角?作为中国这样的幅员辽阔,地名众多的区域,我们在其中可以看见哪些呢?《国家人文历史》杂志所编著的《地名里的中国》让我们看见一个极为特别的视角,从地理、文化、历史的三种视角去看见地名传递给我们的小百科,其中承载着的是无数的典故和令我们追忆的历史渊源和演变规律。

那些在草木山川里的命名,在文化传统里的命名,在历史变迁中的命名,都在一点点让我们看见人文的角度里,地名得名的内在逻辑,认识“山水之间:站在中国的大地上”、“循善求美:认识中国的精神”、“历史的波动:变迁的中国”。再将地名放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去看大规模的时代背景,我们会看见怎样立体的历史通感呢?一起来感受下吧!

一、清晰的内在逻辑,让我们看见人文视角下的历史通感

书籍让我们从地名这样一个具体的可触发可看见的具体点思考,去看见有点到面,见微知著的一种视角,也就是以一种极为清晰庞大的内在逻辑,将立体的人文视角下历史通感呈现在我们面前,看似只是描摹关于地名,而其实是从地名里,去看见地理、文化、历史的三种视角,这也是为何书籍会以三个部分进行梳理出整个框架。

无论是在山水之间:站在中国的大地上,这样一个地理视角去遍访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金石为开,亦或以鸟兽草木之名,还是最古老的地名遗产,从郡县到行省,这样的主题分明的看见一个个地名下的典故和许多细节点。

亦或是以文化视角里去循善求美:认识中国精神,那些家乡地名蕴含的中国哲学,先民对传统美德的赞美与向往,那些寄托和平向往的地名,都无不在呈现着时光带来的文化底蕴与历练的厚重的文化沉淀。对于历史的拨动:变迁中的中国则更让我们看见地名作为时代变迁的记录者,地名中的民族历史印记等等,都在传递着一种人文视角跟随着它们,来自理解与感知的重叠下的浸润的心灵触发感。

二、带来百科全书一样的传递,视角下的拓展与思索

基于不同的主题而叙事的地名,不仅讲述了一些关于地理的常识,亦有文化浸润的穿插,过程中宛如在一点点积累起对于地名而衍生的思维网络,比如你知道什么是北河南江吗?

这是在古人很早发现的一个命名规则,这是对江河的一种概括,无论是从地图中翻看,还是从典籍的记载中都可以验证,比如说南方地名中确实多“江”,当然也并不是说江河是河流的唯一称谓。事实上在古时还有许多其他的称呼,比如说典籍中记载的“四犊”就是指“江、河、淮、济”。

类似这样的小知识,在书中随手可拾,让人看见它宛如一颗颗小珍珠,被串联成一个华丽的衣衫,呈现为一片片令我们惊讶的主题篇章,在其中晕染着我们对地名的一些拓展和思索,亦带来更多的因此而衍生的触发和延展触碰。这或许就是一种思维视角带给我们一种独特触发吧。

三、穿插详实精美的图文,视角传递下的探索与触发

基于许多特殊的地名与景致,书中配图有实拍图,透过清晰的视角呈现,我们亦感受到那些令我们觉得神奇或有着文化底蕴的地方的具体样子,将其所得名的典故和实际的样子联系起来,更在书中感受到一种阅读的多重认知。

有的透着时光和历史的晕染,在精美的图片下,我们似乎穿过时光走到那个地方,一起去感受地名这个小话题带来的触发,也让我们更想去知晓实际的地点下,我们有怎样的收获,这或许就是在传递着一种体验与感知的一种吸引,隔着文字和图片,引领着我产生更多的好奇与美的追寻。

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地名,其中的故事,地理特征,文化特征和历史特征,都在一点点随着每一个篇章传递到我们眼前,而这也更增加了我们对于地名的理解和感知。其中有对地名得名的内在历史、文化逻辑的分类,这种分类让我们感受到更多的先祖们的生活劳作,以及深入骨髓的一种道德意识和审美偏好构成最本源的文化要素。

而这也是让我们为之好奇的点,随着历史演化,行政区划变迁,地名更迭,都在让我们看见大的时代背景下,时光带来的痕迹,这何尝不是让我们建立了立体的历史通感,甚至有一种年华与光阴的沉淀厚重与浓郁的古韵。

《地名里的中国》让我们感受到别样视角下微观到宏观,以及不同视角下不同的主题分类,更看见在地名文化博大精深下的一种美韵,带来我们更多的思索与探寻,走入一种好奇与别样的立体感知,感受一份跨越时代的历史通感,品味着一份沉淀的人文底蕴。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njiangzx.com/njxtq/1602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