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岁的陈科军算是南江县高桥乡的“名人”,不是因为他双腿残疾,而是他一直靠为别人修鞋维持生计,坚持让儿子读书,并送进了大学。
▲给别人修了10多年鞋子的陈科军,却不能给自己做一双满意的鞋子。晚报记者掂量了下他那双用汽车轮胎做的“鞋子”,大约有20多斤,铁丝穿插其中,里面垫满了碎布。
陈科军家住南江县高桥乡元坨村,原本生活很平静,妻子勤劳,两个儿子聪明可爱,但一场疾病打破了这一切。
年,正在劳动的陈科军觉得双脚有些疼痛,简单吃了些药却并未好转,后来甚至出现了溃烂。最终,双腿截肢。
时隔多年,谈及当年的截肢,他仍忍不住叹气。“要是没有截肢,生活肯定会是另一个样子……”言语中带着无奈。手术后不久,妻子与他离婚并带走了二儿子。虽然知道妻子仍然嫁在南江县境内,但10多年来,从未联系过,但他支持大儿子看望母亲,“毕竟是孩子母亲”。
▲陈科军说,当年截肢后,母亲给他找到一名修鞋师傅。陈科军二话没说,向对方学习,直到自己能“独当一面”。
前些年,陈科军在高桥街道附近租了一间老式民房,每年元的租金。房间内只有两张床。没有厨房,他只能在屋檐下做饭,觉得电太贵,他就到附近山上捡木材烧火做饭。他多年没买过衣服,穿的都是别人送的。
陈科军不得不精打细算地过日子,因为除了自己的开支,儿子每月还需要七八百元的生活费,全都靠他修鞋挣。修一双鞋三四元,每月需要修鞋近百双,才能勉强维持家用。然而,每月只有9天的时间逢集,随着修鞋的人减少,陈科军的生意越来越难做。
年,陈科军的母亲因病去世,父亲在农村生活。在陈科军的世界里,儿子和父亲是他的全部,儿子陈柳舟也没有让他失望,如今正在四川理工学院读大三,学习机械设计与制造。
别人挣到钱了,都是拿来修房子或者买车子,我也没什么钱,但一定要让他读书。
只有小学文化的陈科军一直认为,只有学到了知识,才能更好地生活。当年陈柳舟考上大学后,陈科军一夜未眠,一方面儿子终于长大了,另一方面,儿子上学的开销让他着急。
虽然对儿子较严厉,但他每月按时给陈柳舟寄生活费,叮嘱儿子不要太节约,而他自己每日以稀饭或咸菜凑合。在陈科军租房的院内,有一块新开垦的菜地,菜苗还不到10厘米高。
▲陈科军说,等到这些蔬菜长大时,儿子也就放暑假回来了。
尽管遭受过白眼,但陈科军说,世上毕竟还是好人多,太多太多人帮助他们,是大家的帮助给了他前进的动力,他要为了儿子坚强地活下去。
编辑/晚报君
巴中晚报原创,欢迎分享,转载请联系授权,侵权必究。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