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江县福利院,有一个伤残军人,多年来将自己所有的爱都倾注到了全院98名老人和孤儿身上。他叫魏高松,现任南江县福利院院长。他凭着一份坚持,将南江县福利院打造成为一个温馨和谐的大家庭,孩子们都亲切地称他为“魏爸爸”。
绿皮无奈 战场英雄受伤返乡
上世纪80年代,年仅20岁的魏高松随部队奔赴战场,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战场上,他冲锋在前英勇杀敌。不幸的是,在一次战役中,他踩上地雷被震飞数米,顿时浑身血肉模糊。
医院醒来时,他的第一个念头是要继续战斗。可是,当他掀开被子后发现,自己已经失去了右腿。作为一名军人,他深知失去一条腿就意味着将要离开战场。他再也不能和战友们并肩冲锋了。
在疗养中,魏高松一度失去活下去的勇气。通过艰难的思想斗争,以及看到身边牺牲的战友,他逐渐明白自己是幸运的。虽然残疾,但还有许多有意义的事情可以做。
随后,魏高松给右脚装上了假肢,重新站了起来。他开始一边养伤,一边自学外语,并在部队的安排下,进入上海外国语学院学习。年,因不想再给部队添麻烦,原本可以继续留在部队的魏高松,选择了转业回地方。他带着一等功回到南江县后,被安排到原县民政局残联办工作。
魏高松热爱他的工作,30多年来,他戴着假肢,忍着疼痛,在多个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坚守。
绿皮奋斗 为老幼建温暖的家
年5月,魏高松调任南江县福利院院长。如今,这个坐落在南江镇杨家河社区的县福利院里,住着98名老人和孤儿,其中残疾儿童21名,残疾老人27名。
殊不知,在魏高松来之前,这里还是一个基础设施滞后、环境较差的地方。为改善福利院面貌,上任之初,魏高松强忍着右腿的疼痛和不便,四处奔走,筹资金、找项目。有一次,为采购一批价值10余万元的康复器械,魏高松就跑了35次路。
当魏高松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时,家人们心疼地劝他
●
“都快退休了,还这么卖命干什么,得考虑考虑自己的身体啊。”
●
“作为一名残疾军人,我深知弱势群体生活的不易,更何况福利院里大多是老人和孤儿。我肩上的责任没有任何理由可以放下。”
经过一年时间的努力,南江县福利院如火如荼地开展各项建设,各类康复器材基本完善,院内设置有肢体训练室、心理辅导室、运动康复室,修建有青瓦红柱的风雨长廊。院里的老人和孩子们吃过饭后,总喜欢在长廊上坐一坐,或聊聊天,或晒晒太阳,或追逐嬉戏……每当看到这一幕,魏高松的嘴角就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绿皮希望 给每个人最好的爱
“今天的饭菜合胃口吗?”“有什么要求请随时给工作人员提出来。”每到饭点,魏高松都会到食堂了解老人和孩子们的需求。他偶尔还会给无法到食堂就餐的老人送去可口的饭菜。
“院里的老人、孩子各有各的困难,我们必须随时掌握他们每一个人的情况,才能给予最合适的关爱。”魏高松对福利院里上至80岁的老人、下至2个月的婴儿的情况都很了解。他像对待亲人一般,对待院里的每一个人,让大家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在南江县福利院,有个名叫李玉(化名)的孩子,14岁便生活在福利院,如今已有18岁。在李玉4岁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6岁时,他又眼睁睁地看着母亲在癌症的折磨下去世。李玉患有有严重的心理障碍,从不爱与人交流。
魏高松时常拉着李玉的手,与他促膝长谈,还经常要求自己的儿子带些小礼物与李玉一起玩耍。魏高松用厚重的“父爱”温暖了李玉的心,慢慢地,18岁该有的青春活泼在李玉身上逐渐展现。
“生活没有希望的时候,是您挺身而出,为我们点亮了希望之灯。所有的一切都无法用语言表达,唯有心存感恩,唯愿时光慢慢流逝……”
这是一个曾经在福利院长大的大学生写给魏高松的信。在这封信中,有对魏高松和福利院所有工作人员无私大爱最真实的记录。
图文转自:巴中日报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