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在窗外》一书中,黄武雄先生曾探讨过人存在的原始旨趣,他认为“维生”、“互动”、“创造”乃是人存在的原始旨趣,我深以为然。
“维生”是我们生存的基础,“互动”将我们与世界相联结,而“创造”将极大增加人类的价值感。他认为,“学校只要做两件事:打开人的经验世界,发展人的抽象能力。从这种与世界互动的能力出发,孩子自然会发展出他的维生能力,也会延伸出丰沛的创造力。”
因此,我们的学校,每周都有一天,让孩子在与真实生活场景的互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并将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这篇实录,就是我们交给孩子的一个与真实生活相关“项目”。
缘起
因为离得近,一直以来南江滨就是我们的“后花园”,孩子们从小就在南江滨上自然课。从学校到南江滨的路线孩子们再熟悉不过,我们想以此做为地图项目的切入点,和孩子们一起绘制出学校到南江滨入口的路线图。
在一个周五的早上,孩子们整装待发来到教室。
“你们知道怎么去南江滨吗?”我问。
“知道!”孩子们齐声回答道。
“我们经常去,所以已经把路线记在心里了。”虎仔说。
“可是还有许多人不知道怎么从花学园去南江滨,你们有什么办法吗?”
“我们可以画一张地图给他们啊!”乐乐回答道。
“大家觉得怎么样?”
“好~”
“这样他们就可以照着地图走到南江滨了。”米多补充道。
“嗯,好主意。那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做一份花学园到南江滨的地图。你们之前做过地图吗?地图怎么画?”
大家互相分享各自画地图的经历。最后,子曰说:“我们再走一遍,把路上看到的东西画下来不就好啦!”我们带上文具和水杯,准备出发。
实地行走
一直以来的外出活动我们都是队伍前后各有一个老师,以确保安全。但这一次我们让孩子们为向导,老师们在旁边观察、引导。孩子们决定以花学园所在的金榕北路十七号写字楼为起始点,出发!
孩子们首先注意到的是马路对面的永辉超市和麦当劳,因为那是放学后常去的地方呀。
细心的虎仔说:“这里有一个公交站牌。”这个小站牌由于只有一辆公交车经过,因此很不起眼,很多孩子在此之前从发现这里原来有个小站牌。
接着越来越多的建筑物被大家发现:药店、保安亭、地下车库路口、路牌、斑马线、红绿灯、邮政、梅峰制药厂……孩子们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形成各自的初步路线图。
在返程中,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第一次检验了自己的路线图,对于不符合实际的地方进行修改和补充。
高空俯瞰
为了让孩子们对学校到南江滨之间的位置关系更加清晰、明确,在第二次的地图绘制活动中,我们带孩子们从花学园所在的写字楼顶楼(10楼)高空俯瞰学校到南江滨的路线。
孩子们趴在窗沿上七嘴八舌:“看,永辉超市在那儿。”“老师,南江滨在那儿。”“要在那里转弯出去。”“那条路直直的去哪儿啊?”……我们请孩子们拿出各自上次画的地图跟实景进行对照比较,有的孩子很快就发现有的地方画错了,自己修改了起来。
通过高空俯瞰看孩子们不仅看到了部分,更看到了全局,看到了部分间的联系。于是,我们将孩子们分成两组,在新的认识经验基础上合作绘制两张地图。
恰巧这周有位新同学——含之加入进来,含之从未从花学园走到南江滨过。因此我们将孩子们绘制出来的两张地图交给含之,请她按照新的地图走一遍,帮大家检验一下。两组的孩子都试图向新朋友证明自己这组画的地图更好,最后含之却说:“两个合起来,更好。”真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答案呀。
沙堡地图
至此,孩子们对学校到南江滨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已经比较明晰,于是我们希望孩子们能够制作出较为立体的地图。我们选择了一种奇妙且常见的材料:沙子。因为沙子既是固体,又是流体,它变化无常又易于掌握,能够组合成无尽的形态,沙子是孩子们奇思妙想最好的载体。
当我们将孩子们带到南江滨的沙地里,请孩子们按照画好的地图用沙子制作地图模型时,天空却下起了雨来。孩子们穿上雨衣在树下焦急的等待,待雨势变小,孩子们便迫不及待跑进沙池挖起来。
可是,我们很快发现,洒进沙地的孩子们玩得兴起,早把地图抛到脑后了。于是等他们的兴奋劲儿过去之后,我们召集孩子们讨论如何分工、合作。
最终我们按照主干道分成三组:金榕北路组、金塘路组和闽江大道组。孩子们不仅在各自的道路上堆出主要的建筑物,如花学园、永辉超市、大茅山、邮政、梅峰制药厂,还堆出公园里的饮料机和奔跑的小汽车、红绿灯,子曰甚至堆出自己家的小区!在回来之前,孩子们恋恋不舍,担心我们的沙堡地图被大雨冲毁,被路人破坏,还想再来看一看。
未完待续哟~
地图课还没结束,下一次还有什么惊喜呢?
引导父母与孩子的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