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贫故事村民心里的通路书记丨

“王书记来到我们这里后,修通了好几条公路,我们便称他为‘通路’书记。”

是的,这是村里老乡们给我取的名字,大家都叫我“通路”书记。

我叫王通录,是贵州电网凯里市郊供电局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年5月,我接到组织安排,到黔东南自治州凯里市凯棠镇南江村驻村,担任第一书记。

王通录入户做群众工作

“不知道你是不是真心来帮扶我们。”

还记得当时初到村里,村民杨占文这样问我。显然,他对一个外来的书记存在许多疑惑,我可以理解。当时我对他说:“放心,只要大家有需要,我都会真心来帮扶。”

从那以后,我暗自下定决心,必须要做出大家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才能得到信任和支持。

随后,在老支书的带领下,我走遍了全村的5个自然寨12个村民小组,每到一家,都会与老乡们坐下来促膝长谈,最终与村民也打成了一片。

南江村是凯棠镇最偏远的行政村,因地理位置偏远,当时仅有一条狭窄的水泥路通往村寨,组与组之间仍是泥巴路。对此,我认为,想要脱贫致富,修路必须要解决。

年10月,我通过整理材料、跟踪、协调项目等,带着村民的期许,经过多方努力,争取到了上级的支持。年3月,修通了卡扎至板溪、卡扎至南江两条村里迫切需要的公路。

在之后的几年,在上级的帮助下,老乡的支持下,南江村先后完成了别道、报闹、阳就、别高4个自然寨通组公路硬化,南江村委至卡扎、克板通组公路硬化等。“通路”书记这个名号,就是这样来的。

王通录积极帮助群众抢收农产品

路通了,村民想要增收致富,必须要有产业支撑、才能壮大村集体经济,脱贫也就会有希望。

于是,我根据南江村实际,和村两委多次召开会议,动员群众转变观念,坚持示范带动、推动产业落地。在相关单位的扶持下,我们村采取了“党支部+合作社+养殖户+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发展辣椒、马铃薯、稻田养鱼、林下养鸡、黑毛猪、蜂蜜、莲藕等产业,使产业覆盖全村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同时,先后成立了凯里市南华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凯里市碧高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利用脱贫攻坚优惠政策,多方位让百姓“腰包”鼓起来。

驻村将近5年,我与村里的老乡们一道努力,抓基础、兴产业,不但整村脱贫出列,还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南江村的发展之路。除此,还通过与相关部门协调,开通了南江至凯里的客运班车,这样一来,就有更多的老乡方便走出去,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也有更多的人走进来,发现南江村的所有魅力。

作为众多驻村干部中的一员,我只是基层最普通的那条“路”,但是我想做群众最认可、最能够带动群众致富的那条“路”。

整理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石含开

编辑刘娟利

见习编辑潘晓飞

编审王璐瑶杨韬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njiangzx.com/njxll/16014.html


当前时间: